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2 19:51:31
三、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合作分享
主题活动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现象和事物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本学期,我们年级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各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为了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提供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如在“美丽的春天”这一主题中,孩子们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寻找、收集、绘制、记录春天美丽的景色,在走廊、墙上“我找到的春天”一栏中自由张贴自己收集的资料、创作的图画,每当走过时孩子们指指点点,在不经意间交换了信息获得了新知。又如在“春游计划书”这一活动中决定出游的地点时,孩子们已驾轻就熟。有的要去动物园就找来自己以前去时拍的照片;有的要去常州恐龙园,让爸爸妈妈从网上找资料;有的要去海洋水族馆,用画笔画下了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大(2)班的高婧雅还利用去少年宫学画画的时间,与妈妈一起拍摄少年宫的各项游戏内容,让同伴们先睹为快。这么多地方究竟去哪呢?争吵不是办法。有的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有的认为在小记者采访时取得其他伙伴的支持,有的认为让老师决定……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结伴而行,比较谁获得的支持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合作完成了任务。再如在风筝的创作活动中,通过操作,每个孩子将自己获取的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可视化,为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进一步地增进了孩子们学习上的沟通和互动。当然,在主题活动中,我们还经常以谈话、讨论的方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的交流使彼此建立起更深入广泛的联系、加深印象,增加相互的信任和好感,以便于更好的合作。
四、规则意识意识的形成中促进平等的伙伴关系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的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的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过分的保护孩子,致使孩子从小在家中就处于自我中心的地位,根本谈不上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但是,在混班区域游戏中,我们逐渐体会到:“规则”并非来自外在的压力,而是来字幼儿内在目标感的发展。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立一些规则,如用椅子的数量来对幼儿进行规则的提示,暗示区域的人数。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万佳艳在做做玩玩区域外来回徘徊,我发现后及时走过去问:“你有什么事情吗?”她着急地对我说:“我也想做风筝,可是没有地方了。”我说:“那你可以想一个最好的办法呀?”随后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他们中间,对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说:“郑梦佳你让我玩会儿好吗?”郑梦佳高兴地点头说:“好吧,咱俩一起做风筝吧!”通过商量,即加强了幼儿间的交往,又使幼儿懂得了与人交往必须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否则就不会受人欢迎。同时,规则也在游戏中慢慢形成。如在男孩子喜欢的益智区,下棋是他们的首选。但是谁先走?怎么下法?“军旗”可以走动么?“老虎”和“狮子”大?等等这些问题常常是导火索,争得面红耳赤……在不断地争吵、协商中,制定出了一些简单的规则。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多种的教育手段,给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随时关注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对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我们适当地给予肯定鼓励。使每个孩子都喜欢与人交往,掌握与人合作交往的正确方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与纠纷。因此,从小培养幼儿与同伴、成人交往的发展,将成为社会技能培养中的一项不可忽视十分重要和长期任务。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