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2 08:49:52
操作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为使操作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有层次\有目的的指导显得十分关键。教师适时\恰当\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的
1。在时间上留给幼儿一点思考的余地。
幼儿操作活动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在幼儿动手之前,应给幼儿一点时间思考:先做什么,怎么做,做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是合作的,相互间还要经过协商,分配各自的任务。离开了思考,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定目的的。我指导幼儿操作时,在进行必要的讲解或示范后,都提醒幼儿:先看一看有哪些用具\哪些操作材料\还缺些什么;再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结果会怎样。然后,我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通过对他们操作过程中的动作\面部表情\同伴间的对话等一系列外在表现的观察来推测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当看到某个幼儿有为难情绪时,我不急于上前指导,让其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根据对他平时的了解,确认他是否有能力完成此项任务,如果认为该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就上前给予鼓励;如果觉得他有一定的困难,则根据情况给予指点,指点后立即离开,以免束缚他的思考,让他对老师指导的内容进行内化,再转化为行动,继续操作;如果认为他确有困难,难以完成任务,我才以角色的身份去影响他,协助他共同完成操作任务。
2。区别问题的个性与共性,灵活地运用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应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用一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加以鼓励;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以轻轻地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悄悄地说:”别着急,想一想,你会做的;”对于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则该走过去,与他协商:我想和你一起干,行吗?总之,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应视幼儿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幼儿全不会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在操作前教师忽略说明;二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水平不甚了解,过高地估计了幼儿的能力;三是教师准备不充足。像出现幼儿全不会的情况就需集体指导。教师应大声提醒全体幼儿注意,然后加以说明,大家协商,共同解决。另外,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若发现了有创意的操作,应该提醒全体幼儿既要相互学习,又要独立思考,鼓励与众不同,能大胆地进行操作。
3。注重过程的指导,淡化结果的评价,保持操作兴趣的延续。
幼儿的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手脑并用促进手脑协调发展,并渗透一些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幼儿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因此,幼儿的操作活动贵在幼儿的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教师应巧妙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如在一次<变色>活动中,我要求幼儿变绿色,并将变出的绿色涂在小白兔的身上。我先让幼儿回忆小黄兔到了一间什么颜色的房子里变成绿色,幼儿通过回忆,懂得了黄色十蓝色=绿色的道理。幼儿开始操作了。绿色有深有浅,涉及到黄蓝两色的比例,这种知识到小学里才学到,所以事先我未讲,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调,结果调出的绿色深浅不同。有的幼儿调不出幻灯片上小绿兔那种绿色,干脆就停下来不做了,这时我鼓励说:不要紧,这种颜色的小兔一定会讨人喜欢的。听后他们又继续干起来。幼儿都操作完后,我让幼儿把自己的小绿兔都贴在前面,有几个孩子发现自己偶然调出的绿色与幻灯片上小绿兔的绿色相近时,他们高兴地叫起来:”我做对了,我做对了。”而那些调色与幻灯片上绿色相差甚远的幼儿,则闷闷不乐,显得很丧气,我急忙说:”大家都干得很漂亮!不信,你们看。”我将他们的作品按照从黄绿到深绿的顺序进行了排列,所有幼儿的作品全排在了队伍中,那些”幸运儿”豁然开朗:”噢,原来他们的小兔也是绿色的。”失利者”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其实,此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幼儿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合起来变成另一种颜色,主要是引导幼儿大胆动手,积极探索,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而幼儿操作活动中所变出的颜色与范例的颜色是否相似并不重要。对幼儿的操作结果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巧妙的方法加以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持良好的情绪,将为幼儿下次参与操作活动,奠定了积极的情绪基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