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1 23:35:09
一棉集团江南幼儿园 陈黎静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看似鼓励学生质疑,可最终,学生的疑问被教师预设的问题替代,并巧妙加以诱导,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到一条预设的情景中。活动结果往往成为知识的记忆,很少有学生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究其原因,教师太追求教学的结论而忽略了学生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然而,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应如何学习呢?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铺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们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的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探究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那么,教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幼儿探究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呢?
一、关注学生的表现
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受到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盛水的大盆,旁边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牙膏皮、塑料瓶、易拉罐等等,先让学生猜想:“那些物品会沉,那些物品会浮”,学生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对各种猜想进行验证,小朋友都很积极地投入活动。可是没过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个孩子似乎对此不感兴趣,调皮地反其道而行之,老师说:“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呀?”他偏偏想方设法的把原本浮起来的东西给沉到水底。我想用眼神制止他的行为,可是这个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问到:“你是怎么了?”没想到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我心里一动:“是啊!让幼儿动动脑筋,想办法改变物体沉浮的方向不是更有挑战性?”我马上做出决定:“行,就按照你说的办!”接着,小朋友玩得更加带劲了。就这样,这堂课最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幼儿的表现,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激发幼儿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欣赏学生的想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探究强调动脑,关于科学家研究的一些成果,并不是几岁的孩子用几句话就可说清的。在事实面前,在推理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不象书上讲的那样“科学”,那样准确。但学习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说出科学家的语言,而是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已获得知识进行思维,发展幼儿创造思维和科学思维。
如开展“纸”的系列活动中,我为了了解幼儿对纸的认识的程度,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纸”。
生1:纸可以折成小船在水里游。
生2:我们可以把纸染成各种颜色,把它做成漂亮的衣服。
生3:纸可以来画画。
……。。
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的回答:“纸的力气很大,可以用它来拎东西!”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我笑了笑,用欣赏的口吻说:“嗯?那你能不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怎样用纸拎东西呢?”
“我把许多纸叠到一起,变得厚厚的,就可以拎东西了!”
“还可以把纸多折几道!”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顿时,小朋友情绪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肯定和正面引导,对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思维从而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体验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关注幼儿能力的差异,让幼儿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幼儿探索过程,意味着幼儿将面临障碍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每个人都应依据自身情况,选用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能采用固定模式。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特点,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猜想、假设和设想等。如果猜想、假设在动手做中得到了证实,孩子们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探究后的结果如于猜想、假设不一致的话,他们会对自己最初的猜想、假设的活动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修改,从而使学生养成不断重新考虑自己的想法,不断改善自己行为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探究学习方式为主,尊重幼儿自发的兴趣,欣赏幼儿的想法,体现幼儿能力差异,使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活的经验和知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