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7-01 22:07:46
表现
攻击性就是攻击别人,其表现就是抢人家东西,什么都要抢先,爱打人等。比如,分餐点的时候吧他得抢先,别人不能先吃。有个孩子到幼儿园第一天吃餐点的时候,他在小椅子上坐不住看到拿好吃的来了就去老师的手里抢,“不行,你坐小椅子上老师就给你。”他可不听又甩胳膊又跳的‘哐’就摔在地上趴在那里哭了。
等我分给坐好了的小朋友时,他起来去抢别人手里的。说:“我吃,我吃!”原来在他们家里,好吃的全是他自己的。老师说“在幼儿园谁表现的好就先分给谁。”第二天,他看到我拿餐点来时马上扔下手里的玩具就跑回小椅子上了,他想先吃。人家在玩的东西,他想要玩,他就抢,不会说“你先玩会儿,再给我玩;”一旦有了纠纷,他就动手打人,不会说理。像这样的孩子现在还比较多,比如有个刚来托儿所的孩子,哭着找妈妈,老师把他抱起来,想哄哄他,他居然打了老师一巴掌。
攻击性行为当然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说破坏行为,有这样一些孩子,他自己看别人玩的很痛快他就过去给人搞破坏,让人家也不痛快。这样做,好像是他会高兴一点似的。总之,我不高兴也不让你高兴。幼儿攻击性行为过去较少,现在似乎有所增多。
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的因素。家庭对独苗过度的关爱,对独生子女缺乏要求,一致孩子养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跟人家抢东西,不讲道理。还有一种毛病,可能是受大人的影响所致,就是总看着别人的东西好,总爱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现在一些家庭也不是很富裕,但“人家有什么,我也得有。”
结果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良影响。本来小孩看着别人家的东西,感到新鲜就觉得好,这是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有很多两岁左右的小孩,在家里不好好吃饭,一到邻居家他就好好吃了,而且吃的特别香;其实邻居家的饭还没有自己家的饭好,只是换个地方,他就好好吃了,他就是喜欢新鲜的东西。总看别人的东西好,总想要,就变成攻击性了。这里有一个教育的问题。比如,有的小孩看见什么都想买,你不给她买,他就在地上打滚。爸爸妈妈觉得脸面不好看,孩子在那打滚,旁人就会问,“那是谁家的孩子?”家长害怕丢人现眼,结果就买了。可是,你买这一次就坏了,买这一次,下一次还得买,不买他还打滚。因为他学会了一种好手段__"我打滚就能得到."
他就总是在那里大哭大闹.也有的家长不上当,在这种情况下,就对孩子说:"你这样,我们就走了."有的家长真走,你真走,走的稍远一点,孩子就害怕了.当然实际家长也不敢走远,他要看着孩子,怕丢了.小孩也有自己的心理,要是家长走的远一点,他爬起来就跟上.他也怕丢了.曾经有个孩子,动不动就打人.后来老师耐心的教育他,慢慢的改变他,他一举起手来就提醒他.经过老师长时间的教育,他知道不能打人,尽管举手已经成为了习惯,可他渐渐能做到,手举起来了,一会儿就会放下了,结果真的不打人了,这要慢慢地,一步一步的改.
其次,教育不当的因素.小孩走路免不了摔跤,摔个跟头碰到门坎上,大人们就踩踩门坎,说:"门坎不好,让宝宝摔跤了."碰到桌子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总是怪别人不好.不过还真管用,打打桌子,踩踩门坎他还就不哭了.因为他的注意被转移了.但是这么下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他不好的.现在家庭里大都是一个孩子,也比较娇惯.所以小孩总怪别人,攻击别人.其实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家长着手.就这个问题来说是可以换一种办法的.比如,认识到小孩走路都要摔跤,其实小孩摔跤没有那么疼,有关心理学材料表明,同样的痛刺激,小孩感觉到的疼痛比成人要少得多,轻得多。孩子越小,对痛刺激的敏感程度越低。换句话说,成人觉得挺疼的,小孩没那么疼。问题在于“摔在孩子身上,疼在妈妈的心头”。而有的父母就很会教育孩子,孩子摔了,他们就当没看见。孩子摔了以后,他会到处看看,看到爸爸妈妈什么事没有,他就爬起来了。时间长了,他也就自己锻炼出来了,不觉得有什么。有的孩子摔了起来时,妈妈说:“拍拍土!”刚会走路又能说话的孩子摔了也自己会说“拍拍”,也就没事了。但我们的老办法,就是总怪别人,所以到了幼儿园,孩子有了纠纷总怪罪别人,攻击性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榜样不好的因素.现在有些影视片,打来打去的挺多,孩子觉得打挺好玩的,实际就学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再有就是大人的坏榜样,有这样的画书,告诉小孩不许打人,可是他爸爸却打他,然后,孩子去告状,最后爷爷打了爸爸。大人都打人,小孩怎么能不打人呢?因此,在家里也有个榜样问题。另外,同伴之间不好的行为,小孩也要学。在幼儿园有这种现象,有的孩子打入,要是老师不注意的话,别的孩子也会跟着去打。
对策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讲道理。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让他懂得什么对与什么不对。比如前面说的,从他摔跤开始,就是门坎不好,桌子不好,或者再大一点就是小姐姐不好,妈妈不好,别人都得认错,他就形成一个都是别人不好的认识。应该让他逐渐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有的老师还说自己错了呢,那么是不是你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呢?”对孩子讲道理,很有必要。现在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打骂,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办法,讲道理很不够。要给孩子讲道理,使他懂得自己不对了,要服从道理--“你不许打人,这是规矩,你要是打入,我们就不让你和别人一起玩。”幼儿园小孩子很怕孤立,大家一起玩的时候,罚他一个人站在旁边,也算是一种惩罚。但是不能长时间罚站,否则就是一种体罚了。又比如大家都出去玩了,可以让他一个人呆在屋里。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地剥夺孩子的游戏权,只能是偶尔采取这种办法,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不能打人,不能攻击,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要讲道理,要守规则,集体有集体的规则。
再就是要让他有情感体验。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应当说,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
动他,解决不了问题。有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孙子都4岁了,奶奶还总是喂他吃。小孙子老变着法玩,他站在椅子上,每喂他一口饭,他就把饭吐一圈,还说那是洒水机。奶奶打心眼儿里夸小孙子聪明,他那么小,居然想到学洒水机!她虽然口头上批评小孙子不好好吃饭,可是从面部表情上却没有使小孙子体会到这是不对的,相反,他体验到的却是奶奶也觉得挺好玩爷爷回来了,奶奶还会说“你看他不好好吃饭,还说是洒水机”,流露出赞赏的表情。这就解决不了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又如.他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要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疼。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的疼痛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当和人家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教给他一些办法,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啊如果你总在玩,人家也同样有多难受啊!”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问题。如果孩子懂得不应该这样做,感情上也体验到不能这样做,但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一下改不了,那就应逐步地去解决。比如,孩子生了病以后,行为上特别容易出毛病。孩子生了病,大人往往将就他,生了病他就不爱吃了,精神头儿也不好了,平常要求他的事情,这个时候都不要求了,这样,孩子就慢慢养成一种坏习惯。小孩生病的时候,怎么样正确对待?生病是要照顾一些,但也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要给他讲道理,讲道理要与实际行动一致。对小孩子来说,我们需要不断讲道理,慢慢他就会服从道理。在社会上,非要那样,那怎么行?这里是墙,那里是门,你不走这个门,非要走那个墙,那你就碰疼了。从小要帮小孩形成这种认识和习惯。由这个问题引出来一个问题,就是好多人都讲现在的孩子任性,就是说他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如果你不满足他,他就使出各种办法。比如说,小孩最容易哭,你不满足我,我就哭,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这是小孩常用的办法。幼儿园有的老师把这种行为叫做“哭疾”,也就是说,哭都成疾了。
那么,怎么来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呢?在幼儿园比较好办,因为孩子过的是集体生活,集体生活是不允许任性的,大家都这样做,你也必须这样做。小孩有个随大流的心理。比如说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因为家人都不吃,他也不爱吃。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就说这个胡萝卜怎么好,你看那么多小朋友都吃了,那么他也就吃了,慢慢地他也就习惯吃了。应当说,小孩的任性大多是在家里养成的。我们要向家长及早地宣传。有很多孩子已经形成的毛病真是比较难改。刚刚有孩子的父母自己不要去种苦果。现在很多家长是在吃自己种的苦果。那个果子是苦的,但那是你自己种出来的。孩子小时候你要是不那样做,你今天就不会受那个苦。如果你的孩子已经10岁了,甚至更大了,到了上初中、高中的年龄,再想改,很难。所以,最好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行为和习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