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30 21:10:11
《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纲要》明确指出: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过去社会上普遍存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同时往往把幼儿正常的心理反应当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反应。如,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常常把幼儿的“逆反心理”当做是单纯的不听话、不规则等行为来处理。
十年来的工作经炼告诉我,往往在小班年段,有许多家长都要向老师反应。我家孩子以前一直很听话,不知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总爱发脾气,任何事情都要满足他的愿望,无论说什么话,他不管知道不知道,总爱加个“不”字,如请他上床睡觉,他说“不睡”;请他出去玩,他说“不玩”;有时请他把地上的积木捡起来收拾好,他偏把积木仍在得上。总之。让他做什么他偏和你唱反调,对着来。其实这些“逆反”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所有这个时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对立、反抗的情绪。是因为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为,一旦遭到父母、教师或成人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所以,2~3岁的孩子特别爱说“不”!
由于反抗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成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正确认识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现象,有助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实施教育。
一、分析情况、查找原因
根据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小班年龄段的特点,对这一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动作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所以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受到成人的阻拦和限制,因此产生了反抗行为。
2、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别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们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愿,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就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3、许多反面发育的不成熟: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他们不会像大一点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成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2~3岁幼儿的思维水平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常常显得“死心眼儿”,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哪怕告诉他只等5分钟,他们也不能忍耐,凡事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幼儿的反抗行为。
二、采取措施、正确对待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如“一定要这样”或“不许那样”等,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2、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要求是否合理,语气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和教师不应太主观,对孩子的威信并不表现在孩子一定要服从命令。
3、少命令、少说“不”。经常发命令给孩子,会让他们感到太受控制和约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经常地否定或者对孩子说“不”,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增强固执的强度,教师还应分出轻重缓急,平时不轻易命令,一旦比较严肃的命令,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必须遵守的事情,也就比较容易服从。
4、用语言和行为鼓励孩子。常用口头赞扬、满意的表情,拥抱加以赞扬鼓励。及时肯定孩子的恰当行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坚持的,从而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当命令和讲道理无效时,可设法转移注意力,用另一种使孩子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
总之,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一定要在心理上多加以关心和爱护,使之能健康的成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