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30 19:00:39
平息孩子之间的“争端”是每个老师的家常便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权威会很有影响,面红耳赤的小家伙们一遇到老师的目光就会顺从、乖巧许多。然而我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了来自孩子的挑战。活动区游戏时,陈婷和马超发生了纠纷。陈婷正挥拳要打,我连忙阻止:“陈婷,别动。”没想到陈婷看了看我,竟毫不犹豫地向马超打去。我非常愤怒,走过去质问陈婷:“你为什么打他?”“他先打我的。”陈婷气呼呼地梗着脖子,边说边狠狠地瞪着站在一旁抹着眼泪的马超。“他打你,你可以告诉老师呀。”我向陈婷推荐着解决问题的策略。“告诉老师也没用,不就是说他几句吗?”他并不接受我的策略,脖子梗得更厉害了。“可是,你那么使劲打马超,他多疼呀!你看,他都哭了。”我又通过移情的策略打动陈婷。
“他就是这样,有点事就哭。”陈婷不屑一顾。于是我采取了迂回战术:“马超,是你先打陈婷的?”马超点点头。“那你该向陈婷道歉。”“对不起。”马超表现出极大的顺从和配合。我又转向陈婷:“你看,马超已经主动向你道歉了,你怎么办呢?”“他不是主动说的,是老师让他说的。”陈婷不服。这时,我有点不知所措,思考片刻后说:“你是不是觉得老师说错你了?”“没有。”陈婷有点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看到了希望,接下去说:“你一定认为马超打了你,你就该打他,老师说你是不对的。”
陈婷的目光变得柔和了,她轻声说:“不是。”僵局终于打破,我轻轻摸着陈婷的头说:“陈婷,你想想啊,马超打了你,你再打他,然后怎么样呢?”“他再打我。”她不假思索地说。“再然后呢?”这回陈婷犹豫了,她想了想说:“我再打他呀。我继续追问:“接下来呢?”思维敏捷的陈婷终于语塞了。通过这起事件,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于这样一位不肯善罢甘休的孩子,以前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会利用自己特殊的权威地位,要求幼儿服从老师的指令原谅对方。那样问题很容易就能解决。但是,我认为那样做幼儿会感到不公平。更严重的后果是,这样做会使幼儿养成遇事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只会一味服从权威的逆来顺受的性格,影响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遇到这次事件,我没有强迫陈婷服从老师的命令,而是采取了多种手段即协商、移情教育、迂回战术、因势利导等方式来解决孩子们间发生的矛盾,让陈婷认识到她这样做下去的不良后果。从而使陈婷小朋友由梗着脖子到语塞再到心甘情愿地服从老师的建议。这个过程不是一举成功的,而是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从孩子的心灵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就此次事件在班内小朋友中展开了一场“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孩子们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孩子都认为要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欺负他人,别人向你道了歉就应原谅他,还有的小朋友可以警告先打人的孩子或报告老师而决非你打我,我打你,这样一直打下去。
在孩子们的自由讨论中,使幼儿学会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还让孩子们明白了与人相处要遵循的平等互利的原则,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我们老师在为孩子们平息“争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人而异、因事而论地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主观地以一个法官的角色来判断孩子们的对与错。如果判断时不分青红皂白,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委屈、不服,甚至反抗。可见,我们应该理解童心,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并尽可能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