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30 18:20:23
三、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因为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等有所不同,因此,孩子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在学具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增强自信,教学过程中应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操作要求,尽量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问题的设计应尽量具体,富有启发性,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有较正确的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调动孩子三性的发挥。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于操作跟不上的或不明白的孩子要及时降低要求或暂换要求,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幼儿进行重点指导,给予适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刚开始实验时,动手能力差,加之不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常常出现顾此失彼,慌忙无序的状况。因此,教师要在巡回检查环节中重点指导他们;而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则提出更高操作要求,或当小老师进行检查,或进行创新操作,减少活动中的等待,多动手多思维。虽然每个孩子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不同,但都应从不同角度给予鼓励、肯定。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都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要及时评价,奖励,强化幼儿的进步,激发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的兴趣。如:对孩子一个鼓励肯定的眼神,一句口头称赞的言语,一阵热烈祝贺的掌声等,使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运用学具教学,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伴随着人的不断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更是需要大批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学具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在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忆力训练时问:你是怎样记住的?为什么?谁还有不同的记忆方法等?翻转练习时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翻得更快些?而不是用直接告诉的方法,而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去创造去发现。用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以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幼儿明确问题;以外部的动手操作展开头脑内部的联想;以创造活动中的具体作品引导幼儿进行评鉴选择。如在小班《讲故事,练思维》课上,教师讲故事《聪明的文彦博》后提问,球掉到哪里去了?当球掉进洞里时,小朋友们常用什么方法取球?文彦博想出了什么方法?文彦博的方法好不好?别人怎么没想到?在组织幼儿展开充分讨论后,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有一个瓶子(瓶内装有小塑料玩具),一杯水,一根木棍。要求幼儿不能倾倒瓶子,想办法取出玩具。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多种方法,最后寻找用灌水的方法取出瓶内的玩具。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老师只好满足孩子们说:“区角活动时,愿意做的小朋友再来做吧。”
运用学具教学,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但掌握了快速反转的技能和基本的操作常规,而且使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分类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具操作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