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26 22:33:44
现在有的医生看病很酷的,基本上属于不抬头式。病人坐下,他边整理挂号单据边问:哪里不好?病人说哪里不好,他也不吭声,抓过验血的或拍片的单子,飞快地写上几个字,刷地撕下来,“去验个血吧!”或者:“拍个片吧!”病人坐下还不到1分钟,就得重新起身,化验拍片。等一大圈转回来,单子放在医生面前,他更不用看病人了,直接对着技术数据开药,一边开,一边进行必要的医嘱,“嘱”完了药方病历也写完了,将所有文件一归拢,朝你面前一推,你就该走人了。
这么酷也不是没有道理,病人那么多,效率不高怎么行?像这种司空见惯的病,你病人当个了不起,他医生早有数了,等检查结果出来,一验证,果然。那就开药吧,或者手术吧。几万元的手术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决定,你这里千山万水,处处是问题,他那里轻车熟路,没什么可啰嗦的。
古代的医生怎么看病呢?
《黄帝内经》里黄帝的老师岐伯说,诊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那就是:“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意思是:关好门窗,多方面地询问病人的病情,顺从他的心意,心满则其神回,神回则昌,神不回则亡。为什么要关好门窗呢?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看病的,可谓坐立不安。而古人看病,医生和病人都要从容坐定了才行。关好门窗更是了解隐衷的需要,医生要了解病人的饮食居处和生活经历,是不是从当官的变成老百姓了,是不是从富人变成穷人了,暴乐暴苦,始乐后苦,都可能是病的起因。
从起因再问到病的过程,一步步的询问不仅使医生探察明白了,似乎也有启蒙病人之效,病人逐步领会了患病的来龙去脉,领会也成为诊治的一部分。而前述那种看病法,刚坐下,人与人的交流一点没有,就把你从切身的感觉里拉出来,让你去跟机器打交道,假如你不想进入那个“非人”的系统,想先
听一听医生的直觉,他是没空理你的。你只好去化验拍片,拿回一个非人系统的“解释”来(这个解释医生“翻译”给你听,你也听不懂),然后你吃药打针(疑疑惑惑,盲吃盲打)。整个诊病的过程如隔靴搔痒,治病好像掩耳盗铃。
古时候没有医疗设备代行检查之责,惟有不惮其烦细细沟通,方能减少错误。如今有医疗设备插足医患之间,看病相对简单化了,整体水平也提高了,机器用标准化的语言替代了庸医的模棱两可。但是机器的功能强大到横亘医患之间,也的确令人不满,所以医患双方都在尽力把“人”的平台往上搭,从普通门诊到专家门诊,再到高级专家会诊中心,虽然是市场经济的操作方式,骨子里还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愿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