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文

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

来源:网络 2009-06-25 15:01:10

说两句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