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09-06-23 14:29:15
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号称“难死你的小学题”:(1、3、7、8);(2、4、6);(5、9),三组数字每组都因一个共同规律而归为一组,请说出这个规律。
答案是,第一组注音都是一声;第二组四声;第三组为三声。
绞尽脑汁分析其中的数学规律,谁能想到,考的却是拼音?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诸如此类让孩子为难,家长发怵、大学生挠头的偏题、怪题、难题,却被教师们视为锻炼思想,开发智力的“宝典”。
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启发独立思考,重视发现问题的能力,所出题目不再有唯一答案,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很大,这对好教师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无疑都是个福音。但出偏题、怪题和难题也好,搞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好,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孩子的接受能力,必须以激励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旨归,不可“过度开发”。
就像摘桃子,跳一跳够得到,有激励作用;如果跳三跳也摘不到,就未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子从此视学习为畏途。这可能是那些一味热衷于开发小学生思维的教育工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问题是,这种过度开发甚至从学龄前就开始了。本应是以嬉乐为主的幼儿园,早就教起了识字课和算术题,做起了偏难险怪的“思维体操”。在失却童年之乐的同时,也一并失掉了学习的乐趣和爱好。
只不过,少年儿童被“过度开发”,缘于过早也过度的升学竞争压力。由于教育资源优劣悬殊,而优质资源相对紧缺,从小学起就存在着实际上的择校弊端,让孩子学的多一些,开发的早一些,有“过人之处”,有“一技之长”,便成了“择校”的筹码。这无奈之下的“过度开发”,实在是教育的大悲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