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儿童乐园 > 科普知识 > 天文地理 > 正文

“超新星”的解说!

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22 11:50:53

说两句

  与泰霍·布莱赫和开普勒所研究的巨星及中国天文学家研究的早期“新星”相比,20世纪所发现的“新星”就没有那么明亮。1934年,瑞士天文学家富瑞茨·泽威克给这种明亮的新星起了个名字,叫“超新星”。

  “超新星”的研究开始于法国天文学家卡尔·莫森。这里暂且不讨论观测及明亮程度的测定问题。莫森是个彗星问题专家,他偶然发现了空中的一块云团,这块云团后被证实不是彗星。18世纪70年代,他列出了这块云团的一些数据,以便引起天文爱好者的注意。

  莫森列的表中,称这些云团为M1、M2……每个名字后面都缀有数字,莫森认为,它们比彗星更为重要。在莫森表上列出的第一块云团叫M1,它是“金牛座”处的一块云团。

  1844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帕森斯伯爵Ⅲ对M1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自制了一架非常大的望远镜,但因为操作太复杂,并因安装在爱尔兰,而爱尔兰晴天甚少,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如此,他仍坚持研究,并发现M1像是漂动的云雾一样,中间有像弯曲的灯丝一样的光亮。他给这些“弯曲的灯丝”取名为“蟹状星云”,至今我们还在沿用该名。

  美国天文学家约翰·卡尔·达肯于1921年再次对M1蟹状星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块星云比罗斯认可的还要大。云层好像在不停地扩张。这一结论也被美国另一位天文学家埃德温·帕维尔·哈勃发现了。从星云所处的方位来看,它可能是1054年生成的“新星”爆炸后的残留物。天文学家们测出了星云的扩张率,通过推算得出爆炸发生在900年前。

  一颗“超新星”产生于星体爆炸,它同普通新星的形成原因一样,只是爆炸的程度不一样而已,产生超新星的爆炸更剧烈一些。但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超爆炸呢?

  解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是印度人萨而拉赫门亚·肯德若塞哈尔。1931年,他正在英国工作。通过计算,他得到了白矮星的质量。我们知道:星体的质量越大,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星球本身被压缩的程度越高。肯德若塞哈尔发现了一个极值点,当质量超过此值时,爆炸是很轻易的。这个极值点称做“肯德若塞哈尔点”,它等于太阳质量的1.44倍。当白矮星的质量超过此值后,它就不复存在了。

  最初,这个极值位点显得并不太重要,因为95%的现存星体的质量都不超过太阳质量的l.44倍,它们都能发展为红色巨星,而且毫不费力地缩成一颗白矮星。

  甚至一些质量很大的星体也能变成白矮星。因为,一颗质量大的星体变成红色巨星时就会产生塌陷现象。其内部塌陷、外部扩散时,就形成了一颗带有星云的行星。看上去这种假想是很自然的,因此尽管一颗红色巨星的质量很大,但内部塌陷的质量总比太阳质量的1.44倍小。所以,它也很容易形成白矮星(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们会在后面给予解释)。

  现在假设有一颗白矮星,质量几乎就是太阳的1.44倍,其差值很小,并假设它是相距较近的双星系统中的一颗,而另一颗是正常的星体。这颗白矮星将不断地吸引那颗正常星体上的物质,从而使自身的质量增加。即使这些被吸过来的物质是氢或是其他正在演变过程中的物质,它们也都会变成氦,成为白矮星的机体。结果这颗白矮星变得越来越重,最后它的质量超过了肯德若塞哈尔极值点。

  出现这种情况后,白矮星就不能够维持它的原有结构了,爆炸就开始了,其剧烈程度远远超过普通“新星”形成时的爆炸量的百万倍。这就是“超新星”。由超新星发射的光芒被淹没在几十亿颗新星闪烁的光芒之中,渐渐消失了。整个白矮星就毁灭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样的爆炸结果称之为“I型超新星”,另外还有“Ⅱ型超新星”。相比之下,Ⅱ型比Ⅰ型的爆炸规模略小一些。

  显然,我们的太阳不会成为超新星,如果它能变成白矮星,其质量也会低于肯德若塞哈尔极值点。并且,它没有伴星,也就没有吸收物质使之重量增加的条件。

  “I型超新星”的波谱表明它不含有氢,说明由爆炸的白矮星形成的这颗星,在红色巨星塌陷而变成白矮星时,就把氢耗尽了。塌陷后的核心部分没有氢。

  “Ⅱ型超新星”的波谱表明它含有相当多的氢,这说明形成这一新星的红色巨星在爆炸过程中未过渡到白矮星阶段。因此新星是由红色巨星直接形成的。质量越大的星体,形成的红色巨星越大,星体塌陷的规模越大。若星体足够大,塌陷发生得既突然又剧烈,以至于塌陷部分里留下氢,并被压缩。这样一颗新星诞生了。

  “Ⅱ型超新星”与“I型超新星”还有另一个区别,即白矮星爆炸形成的“Ⅰ型超新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红色巨星爆炸塌陷形成的Ⅱ型超新星留下的是一颗残星。

  留下的残余物并没有成为一颗白矮星。原因是,当星体的质量足够大时——至少超过太阳质量的20倍,塌陷后留下来的物质超过了肯德若塞哈尔极值点。由于重量太大,所以不能形成白矮星。或者,因塌陷太剧烈的缘故,在万有引力的迫使下,物质向内聚集,塌陷部分的质量小于太阳的质量,这样就有可能超越过白矮星阶段。

  但是,塌陷了的星体碎片怎么就超过了白矮星阶段呢?

  1934年,咨维柯和美国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赫莫各自独立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推测。他们认为白矮星应由游离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而且电子的运动好像制动器一样可以防止塌陷面波及太广。但是,这个制动器阻止聚缩的能力有限。如果星体的质量太大,或者塌陷的强度太大,那么电子就会被迫同核中的质子结合而形成中子。于是新生成的星体将由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这些中子聚在一起,彼此一个连着一个,形成了由中子组成的“新星”,“新星”把自身与太阳同重的重量挤在不超过14公里的小球内,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子星。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推测。但是,在本世纪30年代前我们还没有能力探测到这么细小的物体。如果“天狼星B”不是一颗白矮星,而是一颗中子星,它就会迫使“天狼星A”沿波形路线运行,而它放射出去的光也只有现在强度的1/750000,其星级只能是20级,它也只能靠最先进的望远镜才能看到。天狼星是离我们最近的白矮星。天文学家们认为,其他任何白矮星若由“中子星”代替,我们是探测不到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