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16 10:37:56
从幼儿园放学,不是回家,而是赶往各种兴趣班、学习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常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幼儿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家长认为幼儿有必要参加兴趣班,五成以上家长认同“幼儿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但专家认为,“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早期教育不应只看结果,而忽视孩子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
“赢在起点”教育可能欲速不达
调查显示,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去兴趣班作为“赢在起点”的重要砝码,但现实生活中“欲速不达”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些孩子在学前参加英语、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等兴趣班,能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却成绩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
“不少孩子由于学前准备早,知识储备足,在小学阶段学习尚能领先,但进入初中,优势就开始逐渐丧失,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后劲不足的问题就彻底暴露。”参与本次调查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黄娟娟认为,给孩子奠定竞争优势,不在于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早学、多学多少知识,而在于一旦起跑后孩子的持续学习和超越能力。她建议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桑标非常赞同这一说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智能开发,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早期教育环境。”
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结果上
钢琴、珠心算、英语、识字,是最受家长欢迎的早教项目,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教育效果明显,家长们很容易因此获得鼓励,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随波逐流”。
桑标认为,家长们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当更关注儿童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他以孩子学习钢琴为例,良好的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如果只关注弹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味追求考出“八级”、“十级”,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那很可能会使孩子“痛苦地弹奏《欢乐颂》”。
兴趣班学习占用孩子休息游戏时间
兴趣班学习一般被安排在每天放学后,一些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从调查数据来看,幼儿一周参加兴趣班学习平均次数是2.6次,一次平均用时110分钟。如此算来,一周幼儿参加兴趣班的时间占到286分钟,平均每天40.9分钟。调查还显示,80%左右的幼儿回家要完成与兴趣班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如做数学题、练琴、画画等。过于密集地参加兴趣班学习,势必导致幼儿调整休息的时间被占用,游戏和交往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
黄娟娟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一天活动下来,需要得到调整和休息,但现在兴趣班的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以后,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身心疲惫。而且每次兴趣班的平均活动时间长约40分钟,大大超过了幼儿园小班每次活动时间15分钟、中班20分钟、大班30分钟的规定,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早期教育未必都要上兴趣班
在一些家长看来,好的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各类专业培训机构。桑标对此并不认同,“其实亲子同乐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早期教育。”国内曾有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优等生与差等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心理,他们更多厌学和缺乏自信。
“长期以来,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儿童情绪情感等内心体验的健康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桑标认为,早期教育除了要注重智力开发外,父母还应重视引导孩子充分发展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体验,例如培养孩子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与发展,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