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09-06-13 15:59:04
生育的过程将改变我们的身体也将改善我们的心灵。正在准备迎接孩子出世的你,有没有想过,随着你的小天使一同到来的,还有一个更加优秀的你!提前了解一下“做妈妈”将为你带来什么样的新优势吧!
还没有做妈妈,就听到传言满天飞:生了孩子会变苯,会记不住事儿,甚至连出牌速度也比从前慢了……这些说法是不是多多少少给你期待孩子出世的喜悦里增加了一点沮丧?
且不论这些传言的真实性,我们只想提醒你注意:凡事都有两面,生育或许会让你的身体经历一次重大的转变,孩子的到来也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事实上,“做了妈妈”其实更能够帮助你发掘和点亮你的能量和动力,让你更聪明,更有魅力。
更灵敏的感觉
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显示,作为妈妈的那些女性,她们的视觉灵敏度和观察力要高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怀孕生产的女性。
妈妈们总能第一时间观察到宝宝要便便的神情,总是对奶瓶上的一点点污渍都细致清理,因而她们也绝对总是能够发现那些别人不易发现的诸如掉落的小别针、小口子这些对孩子来说极具危险的零碎物件;带着宝宝出行的时候,她们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觉者。另外,即便是怀孕的女性,她们的嗅觉也特别的灵敏和有自卫能力,一项研究结果认为,从理论上讲,孕妇的嗅觉能够帮助身体鉴别出那些对胎儿有潜在性危害的食物或者气味,从而得以规避这些危险。
不仅仅是这些生理上感知力的更加灵敏,在感知事物、理解事物,以及对信息捕捉的敏锐程度上,当了妈妈以后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妈妈们阅遍育儿书籍,从中去粗取精、分析琢磨、鉴别取舍、总结创新。在院子里闲谈天时,妈妈们时时都在搜集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哪里的保健科比较好?什么牌子的奶粉营养最好?哪个幼儿园的设施又好老师又好?最近什么病毒什么细菌特别盛行?预防便秘的偏方?补钙的食疗法……这些信息的交流也许远比不上火箭上天那么伟大,但是,正是妈妈们们的关注和探讨和参与,推进了人类的健康进化。
更高的效率
一位记者妈妈曾经这样说道:“做报纸记者,最需要懂得的就是时间概念。有了孩子之后,我才知道,这个‘最后时间的底线’更加地没有任何松懈或通融的可能。作为一个妈妈,那种“没有什么时间可供浪费”的概念会始终贯穿着你的生活。或许你也有一样的感受:在家里,你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尽量地做一些家务,或者去准备宝宝的辅食,我学会了在网上购物,我还学会了随时和衣就睡及时休息;在单位,我努力工作,争取充分再充分地利用每一分钟,以使我不需要加班而避免推迟给宝宝喂奶的时间。……”
妈妈们已经自然而然地懂得合理并符合运筹学地安排每天的时间和活动,把孩子、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尽力处理好,让每一方都能顺利和受益。
更有理想的生活
孩子在母亲的眼里就好像自己生命的延续,因此,妈妈们总是能对家庭的问题做更加细心和理智、严肃的考量,更长远地计划自己的未来和家庭的未来,并且充满动力和能量。
在一些家庭决策上,妈妈会以孩子的长远利益为基础来考虑。比如搬家、买房,妈妈们会考虑到周围的幼儿园、学校等设施,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和噪音问题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同时,妈妈们自己也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充满激情和活力。豆豆的妈妈就是在豆豆上了小学之后,又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边读书边带孩子,实现了自己的博士梦;京京的妈妈也从产后健身开始,渐渐深入学习瑜伽,成为了一名很棒的瑜伽教练。做了妈妈之后去实现一些自己的理想或做成一些事情,这并不只是做了一个母亲之后的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想要为自己、为孩子完成些事情的心理。它不仅给自己以更加丰富的人生价值,更能够给孩子施加一种良性的影响。
更有弹性的身体和精神
妈妈们在整个怀孕生产包括日后的哺育喂养过程中,尽管受尽十月怀胎之艰辛、尽管以自己的身体保证了孩子完善的营养供给、尽管母亲需要耗费很多的精神和体能,但母体的无私和神奇就在于,她们同时因此而使身体和精神更加地有韧性、有弹性,产后的恢复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再生再造的修复工程。
妈妈们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得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与不确定性,能够正视压力并通过自己的能力转化或化解压力
因为妈妈的心而更美丽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妈妈和没有成为妈妈的女性听小孩子的哭声和笑声,并测试她们的脑电波。实验结果显示,没有成为妈妈的女性会对孩子的笑声反应更敏感,而妈妈则是对孩子的哭声更加敏感。这个实验充分证明,做妈妈能够增强人的同情心。
以前听过这样的描述,一个女人在生孩子之前见到蟑螂会大呼小叫,而当她当了妈妈之后,见到蟑螂,反而会扑上去捉住它,问她为什么,她说:“不能让它爬上小床咬宝宝!”妈妈的心让她们更加勇敢,充满对孩子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与强烈的责任感。
而不论是哺乳,还是日久漫长的养育,母亲的耐心和细心呵护,不仅能带给孩子最大的温暖,也使女性自身的温柔敦厚得以极大的升华。
女性的美丽,因她成为妈妈而更加美丽,因她拥有一颗母爱的心而更加美丽。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