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6-09 09:37:47
准妈妈在孕期容易发生贫血,孕期补血全攻略教你应对措施。
孕妇贫血应注意
生育年龄妇女由于月经失血、体内含铁总量较低仅贮存2-3克。妊娠后半期为了负担胎儿生长与分娩铁的需要量增加。如果非妊娠妇女每日需铁1毫克妊娠后半期每日需铁量则可增加到4毫克以上。
已知食物内所含铁仅有10%能被消化道吸收孕妇每天从食物中可吸收的铁也就只有1-3毫克故距实际需要量始终有距离。由于胎儿发育还需吸收铁所以孕妇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多胎妊娠和患有胃肠道慢性疾病影响平时铁吸收时贫血会更早出现而且更严重。
严重贫血的孕妇因血红蛋白携带氧气不足而致胎儿缺氧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甚至死胎。孕妇本身还容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时及产后虽然出血不多也会因血液贮备不足而导致休克或因贫血严重导致心肌损害。
因此孕期妇女应定期检查血红蛋白如发现贫血应及早治疗。妊娠后半期每日服硫酸亚铁0.3克(其中含铁离子为60毫克)如有1/10被吸收每日就可吸收铁离子6毫克这样可以增加铁的贮备以预防贫血最好能一直服用持续到哺乳期结束。
预防孕妇缺铁性贫血也应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铁
黑木耳、红枣、红豆。黑木耳、红枣、红豆含有较丰富的铁质孕妇常食用不仅起到防治缺铁性贫血还有滋补强力的功效。
动物内脏。动物内脏中的铁含量往往高于动物的肉如猪肝、牛肝、羊肝、鸡肝等不仅含铁量高而且维生素的含量也很丰富。
动物血液。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动物血和内脂豆腐做汤经常食用具有良好的防治缺铁性贫血作用。
水果。孕妇每天要有一定量的瓜果摄入量瓜果本身含铁量并不高但是瓜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
育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避孕等多种原因成为贫血高发的特殊人群。缺铁性贫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孕妇贫血易发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母亲贫血,其胎儿肝脏贮存的铁量少婴儿出生易发生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孕妇血红蛋白孕妇贫血随孕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随孕周增加血液容量增加血液相对稀释;
(2)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对铁的需要量增加,母亲铁营养相对不足而致贫血。铁缺乏是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
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呢?
(1)对于铁缺乏造成的贫血工业化国家,长期以来采用食物强化铁剂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推行食物强化铁剂解决妇女及儿童贫血。常用与强化铁剂的食物有面粉、玉米粉、酱油、糖、盐等。我国现正实施酱油中强化铁剂预防贫血。
(2)改善饮食:吃富含铁的食物。动物性食物中肝脏、血豆腐及肉类中铁的含量高、吸收好。蛋黄中也含有铁蔬菜中铁的含量较低吸收差但新鲜绿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叶酸参与红血球的生成叶酸缺乏造成大细胞贫血也可引起混合性贫血。因此饮食中既要食入一定量的肉类、肝脏、血豆腐;也要食用新鲜蔬菜。肝脏中既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A也有较丰富的叶酸维生素A对铁的吸收及利用也有帮助。每周吃一次肝对预防贫血是十分有好处的。
(3)对于中度以上贫血:口服铁剂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孕期贫血除服铁剂以外服用小剂量的叶酸(每日400ug)。孕妇服用小剂量叶酸不仅有利于预防贫血还有利于预防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但叶酸剂量不要大。
妇女贫血除铁营养不足外,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子宫内置节育器、多次妊娠、多次流产等因素有关;慢性肠炎及消化吸收不良、疟疾、肠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绦虫)及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以上疾病除营养补充外,必须要到医院诊治。
孕妇随手可得的补血食物
许多贫血的孕妇常常不惜代价买高级补品“补”血,但是妇产科专家提醒我们:贫血不是很严重的的孕妇最好食补,生活中有许多随手可得的补血食物哦!
补血食物以含有铁质的胡萝卜素为最佳,有的人以为常吃蔬菜类才会变成贫血。专家指出这是错误的观念,植物性的食物,不但含有铁质,胡萝卜素及其他养分,还有易于消化吸收的优点。
金针菜:金针菜含铁量最大,比大家熟悉的菠菜高了20倍,还含有维生素A、B1、C,蛋白质等营养素并有利尿及健胃作用。
龙眼肉:龙眼肉就是桂圆肉,因为所含铁质丰富而且还含有维生素A、B、葡萄糖、蔗糖等,能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等症,孕妇和产妇吃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之类是很好的补血食物。
咸萝卜干:萝卜干维生素B、铁质含量很高,是高级养生食物,既咸且爽,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
黑豆:我国向来认为吃豆有益,尤其是黑豆可以生血、乌发。黑豆的吃法随各人之便,孕妇可用乌豆煮乌鸡。
胡萝卜:胡萝卜即红萝卜,日本人称作人参,含有维生素B、C,且含有一种特别的营养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对补血极有益,所以用胡萝卜煮汤,是很好的补血汤饮。
菠菜:是有名的补血食物,含铁质的胡萝卜素相当丰富,可以算是补血蔬菜中的重要食物。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