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09-05-15 11:06:32
孩子呱呱落地,妈妈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母性的温情。妈妈们时刻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心自己的宝宝,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长,母亲的心中每时每刻都荡漾着幸福和满足,同时更加荡漾着“满腔的母爱”。然而,正是这“满腔的母爱”,却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潜伏的危机。母爱的理解和表达究竟有什么规律,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两岁的媛媛不太爱活动,就喜欢安静地游戏,喜欢看动画片,最喜欢看天线宝宝的动画片了。妈妈觉得女儿这么喜欢看,干脆就给心爱的女儿买了天线宝宝的全套光盘,孩子只要想看就看,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看完之后反复看也不烦。媛媛爸爸提出来是不是这样对女儿的身心发育不好,尤其是对眼睛和大脑不好,应该让孩子多动动。妈妈也同意爸爸的观点,但每次一跟孩子商量,就看到女儿眼睛里含着眼泪,妈妈就不忍心了,愿意看就看吧。爸爸见劝不动妈妈,就说你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并且表示要强行关电视时,媛媛妈妈在旁边拼命拦着并很生气地说:我自己的女儿我知道怎么爱,我想怎么爱就怎么爱。每次媛媛也都站在妈妈的身边,愤怒地看着爸爸,她跟妈妈也更亲了。
可是,媛媛妈妈也许不知道,她已经患上小宝宝的妈妈们经常容易出现的“关怀强迫”了,而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通常自己身在其中却不知道,也看不出来,而别人却看得很明显。这种“关怀强迫”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比如媛媛这种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对眼睛和大脑健康发育都极为不利,而且媛媛本身体质偏弱,不爱活动,静止的状态不利于活动四肢,不利于神经末梢的发育,也会影响将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靠全身躯干和内脏以及小肌肉即手指头等部位协调操作而刺激成长的,妈妈的这种顺其自然、“关爱有加”的做法恰恰把孩子的弱点推向更消极的发展。
所谓妈妈们的“关怀强迫”,既是指妈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提供孩子表面上需要、实际上应该被限制的要求,或者妈妈们向孩子提供根本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孩子不能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不能拥有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利。当妈妈的细致关怀被孩子依赖时,孩子与妈妈情感最深时,妈妈往往也会特别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借此举获得的优越感,否则就会有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有些妈妈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以满足,却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
在每个家庭中,“关怀强迫”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儿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总之,妈妈们全方位地渗透进了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无论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是妈妈们在操持着、在安排着,而孩子的想法经常成了泡影。“关怀强迫”的妈妈们反对其他人对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见,她们觉得,她们和孩子最近,所以最了解孩子,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最关心孩子的人,无疑也是她这个母亲。
可是,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也越来越发现,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不让她们省心了:你给选好的衣服他偏不穿;你对他的苦心他并不领情,还跟你任性反抗,不再像原来那么乖了;上幼儿园之后,老师反映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爱跟小朋友交往,或者容易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抢厮打;回家后做事情容易起急,既做不好,却抢着干,经常帮倒忙;妈妈想帮帮他,他却经常一把把妈妈推到一边……妈妈的心里开始失落起来。
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这种侵犯和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精神独立权利的剥夺。对孩子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然而,却是以家长付出辛苦的代价,还是以爱的名义。
为什么妈妈们会患有“关怀强迫”呢?原因很多,比如很多妈妈们因为自己童年时,在情感需要上、物质提供上没有得到满足,她们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弥补。从这个角度来讲,关怀过度不是无私的,是自私的;还有,许多妈妈天性较为软弱,受不了孩子为难的样子,也切身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压力”有多大,于是喜欢代替孩子做事情;再有,妈妈们没有认真学习小生命的成长规律,没有意识到过分关怀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通常妈妈在过分关怀孩子的同时,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宣泄的母爱,但不受控制的爱最后导致的结果却往往是危害无穷的。而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惯出来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过度关心及溺爱型教养风格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乏劳动自觉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能力,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并且,这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同时又不容易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自控能力差,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自卑,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和个性。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