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9-03-05 15:58:10
“爸爸抱抱!”
“妈妈别走”
“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
您家宝宝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惊恐情况,的确,人人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小孩子更是,安全感对孩子日后成长及发育都有着重大影响,必须从小开始用心培养。
既然安全感对于孩子心理发展如此重要,那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注意和培养呢?有着丰富幼教经验的薛兰香园长根据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在此给家长提出10大妙招,相信对建立宝宝的安全感会有很大帮助。
第1招: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2招:经常且规律的亲情陪伴
现在有许多俗称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
第3招: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这里指的并非是生长在富豪之家,而是指家长有能力维持孩子生活上必需的支出,让孩子衣食无虞。现在时常有父母因为抚育孩子的难题而陷入困境,北京的一位父亲甚至因为上户口不顺利而亲手摔死了自己的儿子,还称“将来受苦不如早日解脱”。所以一定要保证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
第4招:故事拉近亲子间距离
故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从爸爸妈妈口中说出来的故事。家长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块区域布置一个听故事的环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发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用来讲故事。一边听故事,一边将孩子搂在怀里,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及肢体上的接触,从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他学会使用的词汇也愈来愈丰富,此时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阅读童书绘本,通过书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够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想像力。
第5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的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6招:从游戏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第7招:容许孩子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薛兰香园长认为此举是不可取的,因为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第8招:别把应酬带进家庭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家中的访客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除了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一些不良习惯,例如打麻将、大声喧哗之外,同时也会因访客的到来而扰乱孩子平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除了公园或是书店之外,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嘈杂的场所,因为外在环境有太多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单纯而规律的生活环境及作息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为有利。
第9招:不要将教养责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关系对孩子有着一辈子的影响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保姆或幼儿园等毕竟只能提供协助,根本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长的观念就不是特别科学,他们让为既然已经付钱给幼儿园或学校,那么老师就应该负起所有的教养责任。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话,那么孩子回到家中一样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也无从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10招:分阶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亲人的离开、吵杂喧闹的环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见的原因,此时家长可以渐进式的方法来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预留一盏小灯,一边说故事,一边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点轻松的音乐给孩子以安慰,以徐徐渐进的方式来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其实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简单,只要爸爸妈妈付出全心全意的爱,再加上一个单纯且规律的生活环境,那么在无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宝宝。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