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9健康 2009-02-04 13:22:45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岁前的婴儿已表现出了最初的个性差异。而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已有了明显的表现,如:他们在气质、性格上,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有的爱听故事、爱学习、勤快;有的浮躁、粗心;有的懂道理,有的创造性。孩子们在画画、手工、唱歌、跳舞、运动、讲故事以及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也初步显示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虽然如此,但距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中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家长对幼儿不可娇惯与溺爱,要多创造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儿童接触的机会,指导孩子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组织丰富有趣、有益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在与小朋友们的共同活动与游戏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体会到友爱、守纪、勇敢、助人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正常发展。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是说,处理问题,办理事情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的。
以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情感为例:
3岁前的孩子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照顾他的亲人。
3岁时仍然有强烈的依恋情感并表现出强烈的模仿性。亲人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亲人干什么,他也要干什么,做游戏也要亲人陪他一起做。
4岁时,爱说、爱问、爱动手、爱玩,已会自己玩或与小朋友玩,不用亲人参与和照管也会玩得很开心,而且还能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到五岁时,好问、爱学,而且还喜欢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考问别人,喜欢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拆卸,尝试探索活动越来越多,虽然“失败”、“破坏”现象不断出现,却不愿听取他人意见。
由上例可以看出,孩子的身心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迅速发展的。处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曾主张把学龄儿童划分为“需要用不同态度来对待的年龄组”。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写过这样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教育孩子,也应犹如知时节的好雨一样,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以便使孩子更加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