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来自网络 2008-12-10 15:39:48
改变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
现象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但这些衔接形式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形式衔接”,不具备教育价值。
笔者认为,判别一项工作是否形式化的标准是看这项工作的“形式”是否为“结果”服务。我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上,采取了这样一些形式:学习环境的变化、作息时间改变、师生关系改变等等。在这样一些措施下,幼儿在园末期所处教育环境有了较大变更,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幼儿的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生也得到了锻炼,为其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作了有效铺垫。下面,以我园大班“幼小衔接计划”中部分内容及其相关的素质培养目标为例予以说明(表Ⅱ)。
措施培养目标
要求幼儿每天早晨8:00前入园,不迟到培养幼儿守时
将幼儿的座位从以前的围坐改为较规范的“秧田式”使幼儿行为向规范化过度
适当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减少课堂中的游戏成分加大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延长幼儿有意注意时间
要求幼儿会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大小便自理(自备手纸)、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提高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应为主体。培养幼儿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适应能力
从表Ⅱ可以看到,一些外部规章的改变对于幼儿内在能力的调适是具有促动作用的,也即“形式”是为“结果”服务的。只要我们在考虑衔接方式时更多地顾及它所指向的幼儿发展目标,这样的衔接形式就是有效与必要的。
现象五,有的幼儿园将小学部分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这种现象引起争论。
大班幼儿教师常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要不要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家长希望教,一些小学的入学摸底测验也迫使幼儿教师不得不教。但教了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幼儿学会了小学的部分知识,会使其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习惯;如果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可以说,幼儿园与小学的知识点衔接问题,一直是衔接工作中的一个模糊区域,引起诸多争执。
事实上,有些国家对于幼小知识点衔接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以语文学习为例,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如从左向右、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短词”;会“在教师画好的图表中写句子”等。《英国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中要求幼儿:“能有效地运用钢笔写出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开始造简单的句子,有时能用标点符号”。
可以看到,这些衔接内容有别于完整、系统的小学知识教育,而是零星、初浅、基础化的知识点渗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知识,教师讲课时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譬如,小学阶段,拼音教程只安排一月时间。如果入学之前从未接触拼音,幼儿就会面临接受困难。因此,我园在大班年段设立了专门的“拼音游戏”时间,让幼儿通过与“拼音宝宝”做游戏对拼音字母有粗浅的认知,对字母书写规范有一定的印象,对四声有一定的了解,并激发幼儿学习拼音的兴趣。又如,我园一直以生活游戏识字的形式,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自然习得一些汉字,以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不要求书写,只要求认读并理解意义,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施行后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也是十分契合的。我们的知识点衔接内容是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设定的,在实施中做到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使他们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住正确的衔接方向,科学、辨证地看待工作中的问题,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使一些衔接工作中的模糊区域明朗化。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