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网-河北日报 作者: 2008-02-19 09:55:28
时值寒假,省会图书大厦的少儿科普读物远不如魔幻小说、连环画、侦探故事等受欢迎,唯一一本登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的少儿科普读物的销量也排在了排行榜最后一名——
时值寒假,省会图书大厦的少儿图书区常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光顾。
在魔幻小说、连环画、侦探故事类书架前,或站或蹲或半跪着翻阅图书的小读者屡见不鲜。而与之相隔不远的科普读物区,则显得冷冷清清,即使偶尔有小朋友驻足拿起一本,也是翻翻就走开了。一套少儿版科普读物虽然登上了该书店畅销书排行榜,销量却排在最后一名。
“科普图书进货量不少,但总体上销量平平,远不及故事书和漫画书。”书店的楼层管理员说。
笔者发现,少儿科普图书专柜摆放的科普图书大都设计精美、印刷考究,但为什么孩子们对此并不“买账”呢?
“看不懂。”“没意思。”许多孩子这样说。笔者随手拿起一本翻阅,只见图书里每一个字都标注了拼音,显然,这是一本定位在低年级小学生的科普读物,但书中的“胃酸中和”、“淀粉酶”等专业术语及一系列公式,确实令人颇费脑筋。
“很多科普读物外观花花绿绿,内容却晦涩难懂,好像"天书",孩子们哪能看得进去?”领着孩子来买书的刘女士说。
从事幼教工作的王女士则说出了许多家长的感受:“不少科普图书是硬皮精装,再配上华丽的书盒,一套书下来约有100多元钱,内容上却大同小异,因此没有必要重复购买。况且很多科普读物的纸质、图画色彩等吸引不了当今孩子的眼球。”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少儿科普图书既有文集式的大部头,又有小册子;有动画式的精装,也有小人书的平装,但内容不脱两大模式:一种是百科全书式,比如冠以“百科全书”之名的就有十多种;另一种是“为什么”式,如《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宇宙中的百万个为什么》等等。但除去插图、装饰、编排不同外,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采访中,还有不少成年读者反映对《十万个为什么》等记忆犹新,觉得读来十分引人入胜。但现在市面上的不少科普图书却是在居高临下地进行生硬的灌输,抓不住孩子的心理,是典型的“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
业内人士认为,这暴露了我国原创科普读物创作力量、创作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说:老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成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时,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动员了一大批科学家参与到这套丛书的编写中。而现在,科普图书创作原创性不足,“攒书”、“抄书”之风盛行,有多少出版社在编辑出版少儿科普读物时有那种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呢?这就使得一方面科普读物品种越来越多,但好书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读者的购买力日益增强,但读科普读物的人却越来越少。
省版权局版权处处长潘海波则谈到了少儿科普图书创作力量的不足。
他说,少儿科普读物是要把抽象的、深奥的、枯燥的科学知识形象地、浅显地表达出来。这不仅要求创作者兼具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熟悉孩子们的心理。而目前,国内有志于科普图书创作并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创作者奇缺。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创作的科普读物缺乏人文情怀,而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作缺乏科学精神,难免让读者感觉枯燥难懂,味同嚼蜡。
有关人士指出,少儿科普是全民“大科普”的重要起点。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与发展,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群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读物。
“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只要能让孩子感动、感到美而认真探索其成因的,就是科普。”河北师大的李涛老师说,科普读物不应板起面孔教育孩子什么是神圣的“科学”,而是应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们进行对话。科普读物不是字典,它不需面面俱到,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知识一股脑灌输到孩子们脑子里,而是要把纸张变大、页数变少,把文字换成图片,把专业术语换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