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07-12-05 17:16:29
“新潮”饮食有陷阱
孩子拣饮择食多喜追随风潮时尚,易受香甜口味诱惑。其实流行并不等于健康,大多利弊集于一体,使孩子在饱享口福的同时付出健康的代价。不信?带孩子一起来看看隐藏在“新潮”食品后面的诸多陷阱吧—
食品添加剂与脑污染
时下种种时尚点心、面包、饮料、罐头等儿童食品为何口感甚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色素、香精、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那么除了口感,它们的加入还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呢?美国法因戈特博士作出了5点归纳:“运动”明显过多,老是心急火燎的模样;冲动式反抗,骚扰其他孩子;兴奋,好发脾气;忍耐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仍差。
不难看出,限制孩子进食上述食品的次数与数量,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对于维持大脑“一方净土”、保障精神与情绪健康,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快餐与心、肾疾病
快餐多属高盐食品,所含的钠对孩子的心、肾器官有可能构成威胁。道理很简单,婴幼儿的肾脏发育远未成熟,没有能力排出血液中过多的钠,因而会受到过量食盐的伤害。年龄越小,受到的伤害越大,而且难以恢复。
再说心脏。高盐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美国约有11%的10-13岁儿童患上高血压,这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常吃过咸的快餐,如油炸薯片、三明治、饼干等。摄入盐分过多,还可引起体内钾的流失,而钾对人体肌肉(包括心脏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起着重要作用,过多流失将造成心脏肌肉衰弱,功能减退,甚至死亡。
明智之举是尽量让孩子避开快餐,特别是不用快餐作晚餐;就算要吃也不宜选择薯条、香肠、苹果派等油炸高盐食品,应多选择有蔬菜的品种;鼓励儿童口味清淡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吃盐量最好控制在每天4克之内。
糖食与精神烦躁症
糖类点心与零食口感好、包装精美,成为儿童又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糖食却可给儿童带来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使孩子情绪失常,表现为激动好哭、撕书毁物、爱发脾气、打架斗殴等,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究其症结在于糖分摄取过多,其代谢消耗了大量维生素B1,结果导致维持神经系统的维生素B1量不足而产生上述症状。
当然,不是说绝对不吃糖食,而是应给予一个合理的比例。营养学家主张,孩子的食谱中,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类点心及零食)的比例应维持在1∶3∶6的水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