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孩子》 作者:晓歌 2007-11-22 11:03:12
让1岁多、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自己走,而不是在他伸出小手要求"抱抱"的时候满足他的愿望,要比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会等待容易得多。因为孩子此时还不具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等待"对他来说,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样困难。
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守规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是父母为孩子立规矩的前提,而对其行为的规范也应随着其年龄增长有所改变。
1~2岁
孩子容易这样做:
1岁的孩子身上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动作能力增强了,探索的欲望也特别强烈,没有他不想摸、不想碰的东西。他的头脑中没有"危险"的概念,比如,他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抓刚刚煮熟的鸡蛋,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意味着"烫"。他能听懂一些话,但却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不明白哪些行为是粗暴无礼的,哪些是可以让人接受的,理解力跟不上技能发展的速度。所以,不要以为孩子答应"知道了",他就真的明白了。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脾气都急得没商量,想要什么,立刻就要得到。
父母的应对策略:
在保证家里的设施、物品摆放安全,易碎品、温度高的东西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外,安全方面的其他规矩也应由此建立。比如不能摸暖水瓶、不能拿剪刀,更不能把手放在电源插座上等等。
以示范的方式,直观地把你的要求呈现给孩子,这有助于他明白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时候,父母的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坚决,让他能从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觉到这些话是要听的。
哭闹是孩子惯用的杀手锏,对此,你可以选择安慰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使他转悲为喜,而不是妥协。
2~3岁
孩子容易这样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喜怒无常,刚刚还兴高采烈,转眼间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尤其在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还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和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并通过怎样的努力达到目的。所以,当孩子喜欢别人手里的玩具时会伸手去抢,而不懂得策略地用自己的玩具和人家交换。
2岁的孩子开始学习识别他人的感受了,经常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尝试,借此试探你的反应。
父母的应对策略:
即便你不能让孩子实现愿望,也不要把自己放在与之对立的位置上,避免亲子之间的冲突升级。耐心、简洁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清楚地告诉他你希望他怎样做、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而不是大声训斥。
教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不同的感受,学会讲理。如果当孩子被小朋友打了,父母给出的方法不是以武力还击,而是严肃地要求对方必须向自己道歉时,会使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打人都是不对的。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对他的无理要求妥协,强烈又明确的态度应始终如一。如果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很多时候,孩子以这种方式"刺探"你的反应,这无疑是一场心理战,妥协一次就意味着以后将妥协100次。因此,在他表现激烈的时候,你可以采取冷处理,等他平静下来再做解释。
3~4岁
孩子容易这样做:
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事事希望自己作主,对父母的要求喜欢说"不",通常以任性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立"的渴望。对父母立下的规矩,他们有时会主动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但很少能持之以恒。
父母的应对策略: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系扣子、将拖鞋摆放整齐或收拾玩具。适时夸奖他的乖巧行为是对他最好的鼓励,千万不要因为哪一点做得不好或没能坚持到底而批评他,那样做只能打消他的积极性。
对孩子的逆反行为,不妨用"正话反说"的方法,让他心甘情愿地步入规矩的"圈套"--比如孩子有边吃边玩的毛病,而你却希望他老老实实地坐在餐桌上吃饭,这时可以故意说:"今天的饭特好吃。你先去玩吧,等我们吃剩下你再来。"孩子出于"和你对着干"的心理,常常会坚持把自己碗里的饭菜都吃光才离开。
4~5岁
孩子容易这样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喜欢和小朋友玩,交往愿望强烈,但合作的意识还比较弱;能专注于喜欢的游戏,但对此缺少节制。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所以,会想尽办法达到目的,有时甚至耍点小花招隐瞒事实,但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是欺骗行为。
父母的应对策略:
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没有时间观念、和小朋友打架、撒谎)制定一份规则清单,条款最好不超过5项。繁琐的规定孩子不容易记住,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即便这样,父母也要做好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向孩子讲明与人交往的规则,明确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懂得商量,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玩别人的玩具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后才能玩;答应小朋友的事情必须做到,让孩子明白履行承诺的重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耍赖。
事先为孩子限定游戏的时间,在到规定的时间前10分钟提醒孩子一次,以便他有结束游戏的心理准备,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
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与大孩子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还不能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完全区分开,其谎言多半与品质无关。父母应使孩子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指出其言行的正确走向,而不是简单地指责。
孩子的眼睛是录相机,耳朵是录音机,头脑是电子计算机,这就意味着作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经常说"请","谢谢",排队等候,公众场合抑制自己的坏脾气,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5~6岁
孩子容易这样做:
他已经到了能够领会父母具体要求和规则的年龄了,而且能够把原因和结果很好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他清楚违反规则以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但是,有时候也会明知故犯、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和以前相比,5~6岁的孩子有了较强的自控能力;开始学习换位思考,做事时会想想对方有什么样的感受。[!--empirenews.page--]
父母的应对策略:
对5~6岁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设立规则,还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3天不能看动画片、取消周末去动物园的计划或者推迟一个星期去玩陶艺。一旦孩子违规,立即执行"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发"慈悲"原谅他一次,你的规则在他心里就会形同虚设。
给孩子一段缓冲的时间,以便他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他愤怒地把故事书扔得满地都是,与其对他大呼小叫,不如平静地告诉他:"给你5分钟的时间,把所有的书都捡起来,放回书架!" 设置一些情景让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比如问孩子:"如果姥姥只带你去天文馆,姐姐会怎么想?"碰到孩子夺了小朋友"宝贝"的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吗?"然后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行为准则,使之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苛求或一味地惩罚,父母心平气和与饱含关爱的实施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规则的条条款款,并从被动遵守走向自律。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